厭氧消化池主要應用于處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也可應用于處理固體含量很高的有機廢水;它的主要作用是:①將污泥中的一部分有機物轉化為沼氣;②將污泥中的一部分有機物轉化成為穩(wěn)定性良好的腐殖質;③提高污泥的脫水性能:④使得污泥的體積減少1/2以上;⑤使污泥中的致病微生物得到一定程度的滅活,有利于污泥的進一步處理和利用。
一級與二級硝化池風機的區(qū)別原理
污泥厭氧消化的原理和過程與高質量濃度有機廢水的厭氧處理相似。
厭氧生物處理是一個依靠三大主要類群細菌完成的復雜的微生物學過程。將厭氧消化過程劃分為三個連續(xù)的階段。
1.水解酸化階段
復雜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機物先在細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為小分子、溶解性有機物,然后滲入細胞體內,分解產生揮發(fā)性有機酸、醇類、醛類等。這個階段主要產生較高級脂肪酸,同時產生H2和C02。
2.產氫產乙酸階段
在產氫產乙酸細菌的作用下,階段產生的各種有機酸被分解轉化成乙酸和H2,并形成C02。
3.產甲烷階段
產甲烷細菌將乙酸、乙酸鹽、CO2和H2等轉化為甲烷。此過程由兩組生理上不同的產甲烷菌完成,一組把H2和CO2轉化成甲烷,另一組從乙酸或乙酸鹽脫氧產生甲烷,前者約占總量的1/3,后者約占2/3。
與廢水厭氧處理有所區(qū)別的是:產甲烷過程是控制整個廢水處理的主要過程,而在污泥厭氧消化中,固態(tài)物的水解、液化是主要控制過程。
消化后的污泥稱為熟污泥或消化污泥,這種污泥容易脫水,所含固體數量減少,不會腐化,氨氮濃度增高,污泥中的致病菌和寄生蟲卵大為減少。一般消化后的污泥體積可減少60%~70%,質量可減少40%左右,消化污泥可進一步進行干化處理或用作肥料。
一級與二級硝化池風機的區(qū)別影響因素
在隔絕氧氣的情況下,污泥中的有機物先是被腐生細菌代謝,轉化為有機酸,然后厭氧的甲烷細菌降解有機酸為甲烷和二氧化碳。過程進展的快慢決定于這兩類細菌的協(xié)調情況。甲烷細菌的生長條件極為嚴格。腐生細菌產生的有機酸必須及時降解,如有積累,一旦pH值低于6.5左右,甲烷細菌的生長即受限制,平衡破壞,消化時間大大延長。一般用攪拌污泥(使泥質均勻)和控制有機酸及堿度的方法來維持過程的正常進行。有機酸(以醋酸計)控制在1000毫克/升以下,2000毫克/升左右時過程即受影響。堿度(以碳酸鈣計)控制在2000毫克/升以上。 有機酸有上升趨勢時應立即停止加料(生污泥)。堿度不足時可加石灰。溫度也是一個重要的生長因素。過程可在33~35°C進行(稱中溫消化),也可在50~56°C進行(稱高溫消化)。通常采用中溫消化。消化時間隨攪拌情況而異;充分攪拌時(稱高負荷率污泥消化)常少于15天;不攪拌時(稱傳統(tǒng)污泥消化)常在30~60天之間。高溫消化常充分攪拌,消化時間約6~10天,產氣率較高,寄生蟲卵可殺滅90%以上,但耗熱和耗能量大。
工藝類型
厭氧消化工藝種類很多。厭氧消化可分為人工消化法與自然消化法。在人工消化法中,根據池蓋構造的不同,又分為定容式(固定蓋)消化池和動容式(浮動蓋)消化池。按容量大小可分為小型消化池(1500~2500 m3)、中型消化池(2500~5000 m3)、大型消化池(5000~10000 m3)。按消化溫度的不同又可分為低溫消化(低于20℃)、中溫消化(30~36℃)和高溫消化(45~55℃)三種形式。按消化池的效率不同可分為常規(guī)消化和高效消化。
按運行方式可分為一級消化、二級消化。
傳統(tǒng)一級消化池構造原理
1.一級硝化
一級硝化指在一個消化裝置內完成消化全過程,這種消化池內一般不設攪拌設備,因而池內污泥有分層現象,僅一部分池容積起到對有機物的分解作用,池底部容積主要用于儲存和濃縮熟污泥。由于微生物不能與有機物充分接觸,消化速率很低,消化時間很長,一般為30~60 d。因此一級消化工藝僅適用于小型裝置,目前已很少應用。
2.二級硝化
二級硝化池構造原理
二級硝化指將消化池一分為二,污泥先在級消化池中(設有加溫、攪拌裝置,并有集氣罩收集沼氣)進行消化,經過7~12 d旺盛的消化反應后,排出的污泥送人第二級消化池。
第二級消化池中不設加溫和攪拌裝置,依靠來自一級消化池污泥的余熱繼續(xù)消化污泥,消化溫度為20---26℃,產氣量約占總產氣量的20%,可收集或不收集,由于不攪拌,第二級消化池兼有濃縮功能。二級硝化是對一級消化的改善,由于中溫消化的前8 d里產生的沼氣量約占總產氣量的80%,在一級消化中,污泥中溫消化有機物的分解程度為45%~55%,消化污泥排入干化廠后將繼續(xù)分解,產生的污泥氣體逸人大氣,既污染環(huán)境又損失熱量,而二級硝化則可以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因此采用二級消化是比較合理的。